当前位置:首页 > 生活 > 正文

金艺树影视实战文旅文旅微短剧的困境与破局

  • 生活
  • 2024-12-22 01:13:12
  • 44
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创作计划年初发布之后,文旅微短剧被寄予厚望,业界纷纷期待其成为下一个内容风口。然而,作为当下最火热的两大赛道——“文旅”和“微短剧”结合的产物,从播放量、互动量、热度等数据表现来看,“出圈”剧作屈指可数,播放量破亿的只有《我的归途有风》和《我等海风拥抱你》,在抖(音)快(手)这种破亿微短剧多达几百部的短视频平台上,只能说表现平平。 文旅微短剧的破局之路,任重道远。 观局:多方“联手”,潜力有待释放 一座城成就一部剧,一部剧带火一座城。近年来,“影视+文旅”的推广模式逐渐为市场所认可,如《去有风的地方》《繁花》《狂飙》《我的阿勒泰》等影视剧捧红了取景地,有力证明了影像媒介助力文旅的可行性。 “微短剧+文旅”是“影视剧+文旅”的轻量版,适应现代人碎片化的信息消费习惯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,是一步具有容错空间的“先手棋”,具备以下三个发展红利。 一是官方扶持,激发行业活力。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年初发布的《关于开展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创作计划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2024年将创作播出100部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主题优秀微短剧。截至目前,广电总局已陆续发布三批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创作计划推荐目录,共59部剧目入选。 作为推动微短剧精品化发展、赋能文旅产业的极好契机,《通知》发布后,引领了全国广电行业积极推进文旅微短剧的创作工作,如北京市建立了广电、文旅、文物等部门对接机制;上海市鼓励微短剧企业与都市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开展创作;江苏局联合省文旅厅,制定并发布“一市一剧”的创作计划的实施方案;广东局拨出专项资金,设立“跟着微短剧游广东”专项征集评选活动,展现岭南人文风貌;不论是香港、新疆等热门旅游目的地,还是张家口等相对冷门的城市,都在积极抢抓这一新赛道等。 二是市场加持,拓展行业空间。预计到2027年,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。文旅赛道具备流量潜力,决定了文旅微短剧的价值和市场。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(2024)》显示,2023年,44.4%的用户经常收看旅游/风景类短视频,较2022年提升了16.3%,从第十名跃升至第四名;27.9%的用户“会因为看短视频或直播去某地旅游”。文旅微短剧应时而生,为文旅市场的兴盛提供媒介技术支撑,将位于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媒体行业的上风口。 三是文化支撑,稳固行业内核。市场、技术瞬息万变,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变,挖掘、传承、发展地域文化的使命不变,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不变。我国幅员辽阔,大到省、市,小到一村一镇,都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情和历史文化底蕴,为文旅微短剧提供了庞大的灵感与素材来源。例如,去年的爆款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以文物拟人的创新性表现手法,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,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,随后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。这部由两位90后自媒体人自发创作的小成本短剧,没有大制作、高投入、流量明星等,却收获了现象级好评。它的出圈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旅微短剧强有力的精神内核,经由主题创新和共情传播,将创造突出的时代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。 入局:市场“风起云涌”,跟风需谨慎 尽管文旅市场持续火热,微短剧风头正劲,但文旅微短剧难出爆款,未达到多方联手推动的预期效果。分析“微短剧+文旅”市场破局难的原因,可从推动、创作和传播这三方面入手。 推动上,一哄而起的“盲动”心态。正如前文所言,政策扶持,市场加持,加上制作周期短、成本少、门槛低等优势,文旅微短剧吸引了不少文旅部门、影视企业、景区景点等纷纷入局,各大城市纷纷争做“微短剧名城”、打造“微短剧之都”。据悉,有的文旅部门还未拉来投资、未敲定宣传景点,便开始匆忙筹备短剧剧组;横店半傍山小区的青芒果片场,自2023年9月开放以来,平均每月接待100多个微短剧剧组;除了横店等大型影视基地,小体量的影视城同样受青睐,如胤秀文化温州影视城正式开园当天,就有八个微短剧剧组扎堆开机。这种盲目跟风的结果是真正“出圈”的作品少之又少,在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,仅仅因看到一两部“爆款”就匆忙跟进,易陷入“赔本也不赚吆喝”的僵局。 创作上,一蹴而就的“冲动”心态。相对于长视频和电影,微短剧在策划、创作、拍摄、制作等方面似乎需要较少精力。但事实是,文旅微短剧只是看上去短,对节奏的把控却要以秒计、以帧计,在短短数分钟内建构全新的地方感,让观众产生更多的移情和沉浸。想要打造精品,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亚于一部长剧。被“冲动”催生出的“速成品”,往往是生搬硬套、内容雷同、画面堆砌的流水线产品,更有甚者在剧情中突然插入文旅景区、特产等介绍,导致剧情不衔接,画面割裂感严重。 传播上,一炮打响的“轰动”心态。根据拉斯韦尔提出的“5W”模式,传播者、传播内容、传播渠道、受众和传播效果等五种基本要素构成了传播过程。官方主导的文旅微短剧,相较于盈利,更看重在主流媒体上的亮相,追求“有没有”而不在乎“优不优”,因此在传播渠道上,往往选择国家级或地方广电平台等主流平台,在爱优腾和抖快等传统微短剧平台投放较少;在内容上则介于文旅宣传片和商业短剧之间,难以避免“外行指导内行”、剧本创作不接地气等问题。由于没有遵循传播规律,导致文旅微短剧的品牌传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。 破局:把握“跨界融合”逻辑,在守正中创新 微短剧与文旅,二者看似“跨界”,实则在“人、货、场”逻辑上是相通的。即,微短剧用户与游客形成部分重叠,微短剧内容与旅游地的美景美食等风土人情部分重叠,线上观看短剧与线下体验旅游相辅相成。文旅微短剧实现破局,需要政府、创作人员、平台的共同努力,遵循“跨界融合”逻辑,打通“人、货、场”。 一是从底层生长到顶层把控的管理逻辑。《逃出大英博物馆》爆红,是变局中行业转身谋求类型多元化与精品化的缩影,其爆款效应加速了微短剧的上行进程。年初的《通知》,规划了文旅微短剧八个创作方向,涵盖古与今、城与乡、家与国、自然与人文等主题,系统布局选题思路与创意,为微短剧行业精品化发展做好顶层设计。目前,文旅微短剧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,政府可通过明确相关机制、提供资金扶持、开设专题、专区、话题等方式重点推荐优秀微短剧、建立相关行业协会、加强全流程指导等方式,一手抓规范管理、一手抓创作提升,让文旅微短剧在良性轨道上行稳致远。 二是从宣传短片到艺术精品的创作逻辑。有业内人士指出,目前大部分文旅微短剧不接地气、故事性较弱,只是一味宣传本地旅游资源,致使文旅沦为背景板。优秀的文旅微短剧,不仅是一部展现自然风光、历史人文的宣传短片,还应是一部观照现实、传递思想的艺术精品,让作品达成从浅层娱乐到深层文化感知的跨越。制作优秀的文旅微短剧,创作人员要灵活融入当地风貌、地域文化、非遗等元素,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、丰富的色彩、优美的配乐、扣人心弦的情节等,让观众产生更多的移情和沉浸,与取景地建立亲密的联接,从而亲自踏足寻求“诗意栖居的远方”。如国产3A单机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,其主创团队跑遍大江南北,历经四年打磨,在游戏中高度还原古刹、牌楼、石窟、雕塑等文化古迹,呈现出恢弘的中式美学和深厚的文化内涵。正因如此,游戏一经上线就在全球“圈粉”,中国各地文旅借势发声“跟着悟空来旅游”,山西玉皇庙、安徽天柱山、西藏日喀则、江苏花果山等多个取景地的门票销售火爆。 三是从单向发力到互动有序的传播逻辑。智媒时代,应通过强化参与性和互动性,促进微短剧与传统文化、旅游资源、线下经济交融交汇。文旅微短剧投放到平台后,除了数据监测、内容更新、跨平台推广、联合宣发等常规运营手段,还应重视参与式生产和互动性传播。例如,可引入“观剧+旅游”套餐,平台用户通过完成任务、参与互动等方式获得权益或积分来购买相关联名旅游产品;综合考量微短剧上线时间,完播时间能够与目的地的最佳旅游时间吻合,设计“微短剧主题游”,鼓励游客打卡剧中地点,梳理旅游路线,分享游玩体验;做强线下文旅资源,开发与微短剧相关的互动活动,通过剧情设计、场景布置等手段营造沉浸式体验,以新技术、新业态打通和创新消费场景。 在体验经济时代,旅游从过去“以景点为中心”已经转向“以人和事件为中心”,好内容不仅是旅游的附加值,更成为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。文旅与微短剧只有跨界深度融合,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,深入挖掘和展现地域文化,才能以正能量取得大流量,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。 作者:孙芊芊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艺术管理系副主任

金艺树影视实战文旅文旅微短剧的困境与破局

有话要说...